钱柜777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

新聞中心

news center

上海提出加強衛星通信、導航、遙感一體化發展 推進手機直連衛星網絡等示范應用

  近日,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《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(2023—2025年)》的通知(下稱《計劃》)。

  《計劃》提出,到2025年,以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為牽引,圍繞衛星制造、運載發射、地面系統設備、空間信息應用和服務等環節,加強衛星通信、導航、遙感一體化發展,推動空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融合。探索星箭一體新模式,構筑技術驅動新格局,建設數智制造新高地,開拓應用示范新場景,引領長三角區域空間信息一體化發展,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。

  同時,形成從火箭、衛星、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。發展新一代中大型運載火箭、低成本高集成衛星、智能應用終端三大拳頭產品。形成年產50發商業火箭、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;增強從技術攻關、平臺建設到人才引育的多層次科研力量支撐。開展液氧甲烷動力、可重復火箭垂直起降、海上平臺發射、衛星彈性網絡通信等關鍵技術攻關;完善從專項資金、產業基金到扶持政策全方位保障的產業生態,新引進和培育10家商業航天重點企業,培育5家具備科創板上市條件的硬核企業,扶持一批民營“專精特新”優勢企業,實現空間信息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。

  《計劃》還指出,將推進手機直連衛星網絡。持續推動手機直連等技術試驗,加快布局衛星互聯網落地運營服務,突破手機直連衛星在頻率資源、鏈路預算、數據速率與服務體驗方面的瓶頸。推進“上星”手機和直連智能終端集成研制,加快技術成果轉化,探索商業化服務模式,降低接入衛星互聯網的門檻,逐步提升用戶規模。

  此外,《計劃》還將開展射頻基帶芯片、天線、專用算法、操作系統定制等關鍵技術研發,形成高性價比終端制造能力。針對地面與衛星融合通信的新場景,開展場景智能識別、基于業務無感知的高可靠無縫切換等關鍵技術研究,研制滿足6G空天地一體化系統性能需求、低成本、低功耗的終端芯片及模組。

  行動計劃全文如下:

  上海市促進商業航天發展打造空間信息產業高地行動計劃(2023-2025年)

  為深入貫徹航天強國、數字中國國家戰略,搶抓商業航天發展重要機遇,加快本市構建面向未來的商業航天發展格局,努力實現空間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,制定本行動計劃。

  一、主要目標

  到2025年,以商業航天跨越式發展為牽引,圍繞衛星制造、運載發射、地面系統設備、空間信息應用和服務等環節,加強衛星通信、導航、遙感一體化發展,推動空天地信息網絡一體化融合。探索星箭一體新模式,構筑技術驅動新格局,建設數智制造新高地,開拓應用示范新場景,引領長三角區域空間信息一體化發展,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。

  ——形成從火箭、衛星、地面站到終端的全覆蓋產業鏈。發展新一代中大型運載火箭、低成本高集成衛星、智能應用終端三大拳頭產品。形成年產50發商業火箭、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,以打造“上海星”“上海箭”為目標,提供衛星研制、運載發射、在軌交付與管理鏈式服務模式。推動形成地面站、測運控中心、應用終端等自主建設能力。

  ——增強從技術攻關、平臺建設到人才引育的多層次科研力量支撐。開展液氧甲烷動力、可重復火箭垂直起降、海上平臺發射、衛星彈性網絡通信等關鍵技術攻關。在空間信息領域,新增國家級、市級重點實驗室、產業技術研究院、應用技術中心、數據共享中心等創新平臺5個以上,加強“引育留用”專業人才、創業團隊在滬發展。

  ——覆蓋從治理、經濟、生活三大領域、相關重點行業到典型場景的多領域綜合示范應用。在三大領域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。聚焦空間技術與數據服務在城市、交通、氣象、海洋、環境、安全、應急、能源、金融等重點行業的規模應用,拓展生活和消費級應用,形成30個典型應用場景解決方案。

  ——構建從核心主體、兩翼集聚到多點多維度的空間布局。圍繞閔行上海航天城、浦東衛星互聯網科研基地、臨港衛星制造集聚區、青浦北斗空間信息應用示范區、松江衛星產業基地等形成“核心主體+東、西兩翼”商業航天空間布局。立足各區、各園區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集群,打造8個空間信息產業協同創新特色園區。

  ——完善從專項資金、產業基金到扶持政策全方位保障的產業生態。構建多結構產業基金,完善相關產業扶持政策。新引進和培育10家商業航天重點企業,培育5家具備科創板上市條件的硬核企業,扶持一批民營“專精特新”優勢企業,實現空間信息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。

  二、重點任務

  (一)做實做強基礎能力建設

  1.提升火箭研制發射一體化能力。開發性價比高、成熟穩定、具有品牌效應的商業運載火箭,推進商業火箭制造、總裝測試基地建設。推進長征六號丙、3.8米直徑新一代中大型運載火箭研制并實現首飛。推動研發、制造、總裝、測試一體化,提升衛星星座高密度發射保障水平。深化海上發射平臺論證,推進商業發射場論證建設。

  2.提升商業衛星批量化智造能力。建設國內領先的衛星智能化、標準化、批量化制造基地,建成低成本脈動式衛星批量生產線,為下一階段互聯網、遙感探測等衛星系統建設提供支撐。結合物聯網、大數據、數字孿生等技術,實現多星并行測試、整星自動狀態監測等智造能力。

  3.提升地面站和終端系統自主能力。加快形成衛星地面接收站、信關站、任務管控系統、綜合數據處理系統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能力。加強芯片、模組、天線、終端、智能傳感等終端系統供應鏈建設。推動衛星通信、衛星寬帶、手機直連等智能終端研發,形成“場景互通、終端互聯”的發展模式。

  4.提升商業星座設計建設運營能力。積極爭取衛星互聯網、綜合時空(PNT)體系建設重點任務,大力支持千帆衛星星座、智慧天網、甚高頻數據交換系統(VDES)等星座組網建設。開展衛星測運控平臺建設,為多頻段、不同軌道各類衛星系統提供發射段、在軌運行的測運控管理服務。

  (二)協同推進核心技術攻關

  5.航天運輸系統關鍵技術攻關。突破液氧甲烷動力、簡易維護可重復使用、軟著陸飛行控制等技術瓶頸。開展遠程智能測發、空間離軌及末子級應用、在軌故障處置等技術攻關,促進航天運輸系統技術革新。圍繞空間站低成本貨物運輸系統、載人月球車、地月經濟性運輸系統等領域,開展技術攻關和系統研制。

  6.衛星平臺和載荷關鍵技術攻關。研究通信感知融合波形設計、天地多域融合感知與傳輸、通信算力資源聯合分配與調度、異質終端節點感知接入等關鍵技術。突破衛星高集成一體化、天基自主智能、輕質新型材料與輕量化衛星平臺等技術,研制新型相控陣天線、大容量路由器、星間激光等關鍵載荷。

  7.終端產品產業化關鍵技術攻關。開展射頻基帶芯片、天線、專用算法、操作系統定制等關鍵技術研發,形成高性價比終端制造能力。針對地面與衛星融合通信的新場景,開展場景智能識別、基于業務無感知的高可靠無縫切換等關鍵技術研究,研制滿足6G空天地一體化系統性能需求、低成本、低功耗的終端芯片及模組。

  8.星座網絡架構和動態接入關鍵技術攻關。突破大規模星座天地彈性組網和路由快速收斂、業務流量編排等技術難題。開展6G星地融合衛星系統關鍵技術研究,突破星地混合組網星座構型優化設計、通信網絡系統總體架構設計、基于衛星中繼的一體化基站及其機動組網技術。

  (三)推進規模化和創新示范應用

  9.實施數字化轉型示范應用。推動空間信息全面賦能經濟、生活、治理數字化轉型,支撐面向未來的城市數字底座建設。以定位導航、遙感觀測為基礎,實現地上、地下、空中、水域立體覆蓋,保障數字城市與物理城市的實時鏡像、精準映射。以城市時空底圖為基礎,接入各類智能終端,支持實現物理城市與數字城市的精準交互。以衛星互聯網加地面移動網絡為基礎,加快構建天地一體化的數字城市信息網絡。

  10.推動重點行業規模應用。提供泛在精準時空信息服務,在通信、金融、能源、廣電、交通、自然資源、生態環境、城市建設管理、水利、農業、氣象等重點行業推進北斗規模應用。以航空互聯網、海上航運、智慧氣象、極地科考為試點,推進衛星互聯網示范應用,在應急救災、能源、交通運輸等具有衛星通信需求的行業開展應用推廣。在自然資源、農業農村、氣象和海洋監測、水利水務、工程管理、金融保險等領域推進衛星遙感技術應用,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與遙感數據應用深度融合。

  11.開拓大眾消費應用場景。以消費需求為牽引,加快形成衛星數據服務產品和解決方案。在移動通信、可穿戴設備、車路協同、消費級無人機、城市共享出行、健康養老等領域,提升應用效能和用戶體驗。在健康服務、養老服務、未成年人關愛保護、助殘關懷、新興消費、便民服務、醫療教育等領域,實現空間信息服務的創新應用。

  12.推進手機直連衛星網絡。持續推動手機直連等技術試驗,加快布局衛星互聯網落地運營服務,突破手機直連衛星在頻率資源、鏈路預算、數據速率與服務體驗方面的瓶頸。推進“上星”手機和直連智能終端集成研制,加快技術成果轉化,探索商業化服務模式,降低接入衛星互聯網的門檻,逐步提升用戶規模。

  (四)持續營造優質產業生態

  13.優化“一體兩翼”空間布局。圍繞閔行上海航天城,打造燈塔輻射效應顯著的商業航天“核心主體”;圍繞布局在浦東的衛星互聯網研究院、臨港微小衛星研制基地,打造“東翼”衛星科研生產集聚區;圍繞青浦長三角數字干線和北斗空間信息應用示范區、松江G60科創走廊和衛星產業基地,打造“西翼”產業化特色品牌園區。結合嘉定空間科學、寶山衛星大數據、楊浦北斗高精度、虹口5G+衛星互聯網等各區集聚優勢,打造因地制宜的產業協同創新特色園區。

  14.推動行業標準體系建設。探索星座系統信號體制開放,開展網絡架構、網絡接口、信息安全、設備和器件應用與測試認證標準研究,加快提升標準化產品通用性和供給能力。加強星基、地基增強系統等資源整合,支持應用研發、檢測、認證、許可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。制定相關質量認證標準規范,開展重點產品質量攻關、評定和質量提升活動。

  15.打造商業航天創新模式。發揮央企主力軍作用,打造“鏈主”企業和“頭雁效應”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,鞏固提升優勢民營企業研發和制造能力,扶持培育“專精特新”中小型企業。推動技術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聯動,設立商業航天、商業火箭新平臺。依托空間信息產業協會、創新創業中心、孵化平臺等,培育經營主體、搭建合作渠道。

  16.推動衛星數據協同共享。發揮現有衛星數據資源平臺功能,推進存儲和算力資源建設,探索建立常態化數據共享機制。提升衛星數據存儲、處理、分發及應用等公共服務能力,推動建立衛星大數據中心,探索搭建衛星數據交易、數據共享、數據分析與應用一體化平臺。

  三、保障措施

  (一)加強統籌協調

  依托現有工作推進機制,加強頂層設計,統籌各方資源,協調聯動發展。上海市產業協同創新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級相關部門、各區政府加強協同、形成合力,統籌推進重點工作,協調破解瓶頸問題,推動落實重大項目。

  (二)強化綜合保障

  引導更多資源向商業航天領域集聚。加強市、區政策聯動,將商業航天納入整體產業布局。研究在衛星批量化、火箭總裝測試和終端制造等方面,給予工業用地保障。發揮市、區兩級財政資金作用,加大向衛星組網建設、測控服務、發射保險等方面傾斜。

  (三)加強聯動創新

  支持行業主管部門、在滬央企、地方國企推動更多空間信息新載體、新項目落地,開放更多應用場景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引導多元化主體參與空間信息建設和運營。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,在產業鏈供應鏈、衛星數據應用等方面打造長三角產業生態圈。

  (四)加強人才建設

  加強航天領域領軍人才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,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、創業團隊來滬發展,在相關人才表彰、獎勵中予以優先支持。鼓勵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加快航天領域學科和專業建設。成立市空間信息產業專家委員會,構建人才“雁陣”格局。

  (五)加強國際合作

  立足上海開放樞紐門戶功能,結合服務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等,在運營服務、技術攻關、應用示范、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,打造商業航天國際化窗口。圍繞交通運輸、精準農業、海洋漁業、資產管理、智慧工地等行業領域,推進空間信息服務的海外規模化應用。

以客戶為中心,聚焦客戶價值

立即咨詢